教育就是这样得给学生犯错的机会知道我错了才会有思考
下身子,拿起鐮刀,沈甸甸的麥穗抓在手上,散發出豐盈的味道——這兩天,北京中校園園裏的麥子熟了,學生們在都市校園裏體會了一番農耕的高興。

「原本只想讓初中年級的學生體會下,沒想到高中的學生已經主動找來了。」校園德育副校長劉乃忠因為外出開會,缺席了第一天的收割;昨天剛到校園,就收到了來自高中年級的「反對」。他特意圍觀了下現場,「其實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,學生們對操作技巧不熟練,有的割了十穗,最後撒撒落落只剩下七八穗。不過教育便是這樣,得給學生犯錯的時機。知道我錯了,才會有考慮。」

其實,麥子並不是學生們迎候的第一波收成,「咱們整個校園便是一個田園大課堂。」對北京中學的學生來說,「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」並不是課本上幹巴巴的文字,而是學生們活生生的切身體會。
劉乃忠介紹,在校園東側,校園設置了一處菜園,除了麥子之外,黃瓜、辣椒、油菜、向日葵…...各種時令作物在不同季節裏迎風生長,點綴著孩子們的校園生活,教育也隨之發生;在一粒粒小小的種子裏,學生們感受著巨大的生長力氣。有的學生在調查油菜花結構時,發現蜜蜂在每朵花上的采蜜時間不會超過5秒,由此產生濃厚興趣,進行了深化的課題研究;有的學生在菜地裏發現了不認識的蟲子,生物老師參加進來,與孩子們一起養殖,一起調查蟲子的生長變化;油菜成熟了,校園置辦了小型榨油機,學生們不僅體會了榨油全過程,還用自己的勞作成果烙了餅,與周圍人一起共享。
在校園看來,勞作教育不應只是發生在課堂上。因此,校園盡力提供著多元的時機:戶外露營,學生們自己生火、淘米、洗菜、煮飯;住宿生承擔著打掃廁所、樓道的任務;假期裏,學生們走進農村和職場一線,提前體會社會角色……「勞作不只是是為自己,勞作課程也是一種服務性課程。咱們希望帶給孩子的不只是是簡單的勞作技術,還有內化的對勞作的尊重,對勞作人民的尊重。」劉乃忠說。
全流程是校園勞作教育的一大特色。麥子沒割完,磨盤早早預備好了。「下一季,全麥面包,敬請期待!」老師和學生們正躍躍欲試。